今天正月初十,天气不是很好。空气中阴沉沉的。也许是刚过春节,返城的人还不是很多。因此,大门口此刻只有稀稀散散的些许人群,不过,这并不影响我的心情,我反而感觉清静了不少。

正门口进入,我一眼就看到了这一幅雕刻的壁画。壁画旁边,是几个醒目的字:稻米香万年。壁画中,耕牛,稻谷,以及各种节气都有体现。我带着孩子一边参观着,一边给他们讲解每个节气的特征以及时间。其实,这些东西在此之前我也是不知道的,只是为了给孩子做一个榜样,提前做好的功课罢了。

这幅雕塑图,是女儿特意拉着我过去看的。她一眼就看出来了,这是清明上河图的情景。并且,女儿还知道漕运的含义,就是只通过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。而这些,我是不知道的。在女儿面前,还真有点惭愧。

这是一幅插秧雕塑图。从远处看,这幅图特别的逼真,走近了才能发现,这只是一幅雕刻画而已。插秧,这是我最熟悉不过的事。在我6.7岁时候,我也经常跟着父母做这样的活。那个时候,每到农耕季节,尽管需要上学,我们也会早上5点起床,借着晨曦中的微微亮光,跟随着父母的脚步去到泥泞的稻田。放假时就更不用说了。在我记忆里,插秧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,有时候忙碌一天下来,背都伸不了。

从这个画面中,我看到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。乡间的小路,父亲刚从田间收割完,肩膀上沉甸甸的担子,是全家人的希望。孩子们则坐在村头那垒好的草垛上晒着太阳。这时候的他们,没有饥饿,没有忧愁,胖乎乎的小脸上,满是笑容。我小时候的生活,又何尝不是如此?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。

袁隆平爷爷的雕刻画。站在此前,我首先给孩子讲述了袁隆平爷爷一生的丰功伟绩。并告诉他们粮食的不易。女儿比较大,对于这些,她是了解的。但儿子才6.7岁,我跟他讲这些时,他只是不断的点头。末了,突然给我来一句:我知道了,就跟那首诗一样,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妈妈,我会爱惜粮食的。儿子的这一番话,显然把我逗笑了。

最后,我还带他们到里厅游览了一番。让他们了解了丰收的过程,见识到了许久之前的那些农作工具。更进一步的让他们懂得:粮食是珍贵的。虽然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会有诸多的疑问,但我却都很耐心的解答了。这也正说明了,他们的参观,是用心的。“人就像种子,要做一粒好种子”。袁隆平爷爷的这句话,说的真好。只有一粒好种子,才能开好花,结好果,有好的丰收……。
发表回复